制图/韩露
化海臣 黄文通
北方人的早晨从一碗热乎乎的逍遥胡辣汤开始。
如果没有胡辣汤,西华这个名字可以说是泯然众县矣。
一碗热胡辣汤下肚,配上菜角、油馍、包子,抹抹嘴:得劲!
北方人的得劲从一碗胡辣汤开始!
如果说胡辣汤是河南人灵魂的寄宿,西华就是这个魂魄的总店。
当然,这个店的老板叫逍遥。
胡辣汤是劳动人民打牙祭
逍遥之于西华,就相当于洛阳之于郑州,青岛之于济南,大连之于沈阳,二当家的名气大于大当家的。
逍遥成了胡辣汤的代名词,在广大的北方地区,一碗逍遥胡辣汤温暖了北方人的早晨,也慰籍了北方人的胃。
当然,河南也有逊母口胡辣汤、金记胡辣汤、北舞渡胡辣汤、商丘胡辣汤、开封胡辣汤,相比逍遥胡辣汤,统统都是小弟。
在胡辣汤的江湖上,能代表中国灵魂早餐的胡辣汤产地,就是逍遥。
胡辣汤的来历被赋予宫廷御宴,其实应该是胡辣汤老板们一厢情愿。
如果说起源于市井民间,倒还有点厘头。
胡辣汤起源于宋朝,这点应该无疑,北宋距离西华不远,过去叫羹,是劳动人民的创造:吃不起牛羊肉,常年干活劳动,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汗水流失得多,需要咸咸的盐分补充,这样演绎起来,就成了民间的小吃。
你见过哪个富翁贵人很正规地蹲在地摊上喝胡辣汤?
你见过哪个大官人说,今天请我们喝胡辣汤?
所以说,应该就是民间小吃。
官老爷山珍海味,锦衣玉食,
老百姓一碗胡辣汤,足也。
胡辣汤是劳动人民打牙祭!
胡辣汤登上大雅之堂
当然,胡辣汤的颜值一般,味道也是北方味。
就相当于四川人喝一口胡辣汤,说:这不是火锅料吗?云南人喝一口胡辣汤,说:怎么不放米线呢?广西人喝一口胡辣汤,说:没有螺蛳粉那种好闻的臭味?
胡辣汤的精髓不在于牛羊汤的底料,也不在于各种黄花菜、八角、粉芡等一大烩,而在于发自灵魂的味道。
风行于郑州的方中山胡辣汤老板虽然说是西华人,却不是逍遥胡辣汤的嫡传,那种辣到骨子里的惊心动魄,是西华胡辣汤的创新,是迎合都市压力山大白领们需要的刺激。
真正的逍遥胡辣汤是温和的麻辣,是填充味蕾的利器,是豫东女人般如水的温柔和如火的辣香的混合。
据说,央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西华拍摄全国人民喜欢的胡辣汤时,编导们看到一大锅黑乎乎的胡辣汤,犯了难:这样的一锅杂烩拍不出流光溢彩的画面,也拍不出垂涎欲滴的感觉。
怎么拍出好效果?
编导们构思半天,终于看出门道,传统的胡辣汤要几十道工序,熬罢汤,还要有人挑担到街上售卖。这不是劳动人民的勤劳结晶吗?
于是,央视编导们几碗胡辣汤下肚,振奋精神,攒足了劲,镜头之下,有了胡辣汤传承人起早贪黑地磨料、熬汤、舀汤,那一道道流汗的程序,那闪烁着金色调料粉光芒的流光溢彩,那各色食材依次撒入锅时的动感成色十足……镜头的质感呼啸而来。
胡辣汤登上了大雅之堂!
小小的一碗胡辣汤,是劳动人民勤劳的果实,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!
胡辣汤融合了西华人的勤劳和智慧
西华有10多万人从事这个行业,相当于每7个西华人就有一个是从事胡辣汤事业的。很多地方是倾巢而出,家家户户拎起大锅,同吉普赛人一样,在广袤的北方地区四处扎根,甭管是西华西的西华东的,不管你是逍遥的还是非逍遥的,甚至是周口地区的,统统叫逍遥胡辣汤。
两年前,逍遥胡辣汤协会想维护逍遥胡辣汤的牌子,然而,最终整一鼻子灰,为啥?老祖宗们给后辈们留下的遗产,是你协会来继承吗?老祖宗们在棺材里也不愿意啊。
有人说,卖胡辣汤的人都小气,没有几个大老板,都是小商贩,由于常年熬汤尝汤,胡辣汤老板们脸上都呈现出胡辣汤一样的酱色,配有油乎乎的衣袖。
熬制胡辣汤是极其辛苦极其苦心的!
早晨两三点就要爬起来,拿一条油乎乎的毛巾抹抹脸,冷呵呵地洗洗脸,睡眼惺忪地烧锅上水,不仅熬汤,还要配角上阵,小米粥、豆腐脑,还有菜角、油条。一锅汤熬得热腾腾地摆出龙门阵,天还灰蒙蒙的。
一句话,如果你喜欢睡懒觉,就不要做胡辣汤。
从前,是一分钱一分钱地攒,后来是一毛一毛地攒,再后来是几毛几毛地攒,现在是几块几块地攒,在手上油渍中攒下了粮食、房子以及娶媳妇的钱。
在西华农村,你看到谁家的房子盖得比较排场,村民就说:这一家,是熬胡辣汤的。
胡辣汤不仅熬制了西华人的勤劳,还熬制了西华人的苦难。
西华这块土地,是典型的黄土地,是黄泛区的腹地。黄水一泻千里,给这块土地带来了高原的黄土,还有深重的苦难。
苦水里泡大的人民,必然以勤劳赢得生存的希望。
这希望,铸就了西华之魂!
喝了胡辣汤的西华人得劲起来!
西华是劳务输出大县,20万大军出西华,到全国各地,说起哪里来的,他们都颇为自豪:我们那里产逍遥胡辣汤。喝过的人说:得劲!没喝过的人问啥味道:回答还是得劲!
一碗胡辣汤让西华人得劲起来,也让全国人得劲起来!
好了,不说了。请来一碗胡辣汤!